充分详解锡膏的成分主要有哪些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4
锡膏的核心成分解析:焊锡粉末与助焊剂的协同奥秘
在电子制造业的表面贴装技术(SMT)中,锡膏是实现元器件与电路板可靠连接的“桥梁”。
其性能优劣直接决定焊点的导电性、机械强度和长期可靠性,而这一切的核心在于两大基础成分——焊锡粉末与助焊剂的科学配比与协同作用。
本文将深入拆解锡膏的成分构成、各组分功能及对性能的影响,为实际应用中的选型提供参考。
核心骨架:焊锡粉末(占比85%-95%)
焊锡粉末是锡膏的“功能核心”,承担着电气连接与机械固定的关键作用,其成分、形态和纯度直接决定焊点的物理与化学特性。
(一)合金成分:决定焊点的“基因”
焊锡粉末以锡(Sn)为基础,通过添加铅(Pb)、银(Ag)、铜(Cu)等金属形成合金,不同合金配比对应不同的熔点、强度和适用性,主流分为“有铅”与“无铅”两大体系。
类型 常见牌号 成分比例(质量分数) 熔点 核心特点 典型应用场景
有铅焊锡粉 Sn63Pb37 Sn:63%、Pb:37% 183℃ 熔点低、流动性好、焊接性优异 传统消费电子、非环保要求设备
Sn60Pb40 Sn:60%、Pb:40% 183-190℃ 成本低于Sn63Pb37,性价比高 工业控制板、低端电子元器件
无铅焊锡粉 SAC305 Sn:96.5%、Ag:3%、Cu:0.5% 217℃ 强度高、抗氧化性好,符合RoHS标准 智能手机、电脑主板等高端消费电子
SAC0307 Sn:99%、Ag:0.3%、Cu:0.7% 217℃ 银含量低,成本可控,性价比突出 家电、物联网设备
SnBi58 Sn:42%、Bi:58% 138℃ 低温焊接,减少元器件热损伤 柔性电路板、LED灯珠
(二)物理特性:影响印刷与焊接的“形态密码”
除合金成分外,焊锡粉末的粒径、形状、纯度是决定锡膏印刷精度和焊接质量的关键物理指标。
粒径:按“锡粉粒度号”划分(如T3、T4、T5),粒径越小(如T5级:20-38μm),适配0.3mm以下超细焊盘,印刷分辨率更高;粒径较大(如T3级:53-105μm)则适用于大焊盘、高厚度印刷场景。
形状:主流为“球形粉末”,流动性好、堆积密度高,能确保印刷时锡膏均匀填充钢网开孔;不规则粉末(如树枝状)流动性差,易导致印刷缺料,已逐渐被淘汰。
纯度:要求金属杂质(如Fe、Zn、Al)含量≤0.01%,杂质过多会导致焊点脆化、导电性下降,甚至出现“虚焊”故障。
功能辅助:助焊剂(占比5%-15%)
如果说焊锡粉末是“骨架”,助焊剂就是让骨架发挥作用的“催化剂”与“保护盾”。
它通过化学与物理作用去除氧化、调节粘度、保护金属表面,确保焊锡粉末能顺利形成可靠焊点,其成分通常由5类核心物质复配而成。
(一)树脂:锡膏的“粘合剂”与“保护层”
树脂是助焊剂的基体,占助焊剂总量的40%-60%,主要采用松香树脂或合成树脂(如丙烯酸树脂),核心作用有二:
1. 提供粘性:常温下使锡膏能牢固粘在电路板焊盘上,防止贴装元器件时锡膏偏移或脱落;
2. 形成保护膜:焊接后残留的树脂(低残渣锡膏残留极少)会在焊点表面形成透明薄膜,隔绝空气与湿气,防止焊点氧化腐蚀。
(二)活化剂:去除氧化的“清洁剂”
活化剂是助焊剂的“核心功能成分”,占比5%-15%,通常为有机酸(如甲酸、柠檬酸)或有机胺盐,其作用是通过化学反应清除焊盘、元器件引脚上的氧化膜(如CuO、SnO₂):
氧化膜 + 活化剂 → 可溶性盐 + 水/二氧化碳(挥发)
活化剂的“活性”需精准控制:活性过强会腐蚀金属焊盘;活性不足则无法彻底除氧化,导致“假焊”。
(三)溶剂:调节粘度的“稀释剂”
溶剂占助焊剂总量的20%-40%,常用异丙醇、乙二醇乙醚等低沸点有机溶剂,主要功能是溶解树脂、活化剂等固体成分,将助焊剂调节至适宜的粘度(通常80-200Pa·s),以匹配印刷需求:粘度太高易导致印刷堵网,粘度太低则会出现“塌边”“桥连”。
焊接时,溶剂会在预热阶段挥发,需控制挥发速率——挥发过快易形成气泡,过慢则会导致焊点“飞溅”。
(四)触变剂:控制流动性的“调节剂”
触变剂占比1%-5%,多为氢化蓖麻油、气相二氧化硅等,赋予锡膏“触变性”特性:
静置时:触变剂形成三维网状结构,锡膏粘稠度高,不易流淌;
搅拌/印刷时:外力破坏网状结构,粘稠度降低,流动性变好,便于填充钢网;
印刷后:网状结构重新恢复,防止锡膏在焊盘上坍塌,避免相邻焊盘之间“桥连短路”。
(五)添加剂:优化性能的“增效剂”
添加剂占比≤5%,根据需求灵活复配,常见类型包括: 防腐蚀剂:如苯骈三氮唑,抑制活化剂对金属的腐蚀;
稳定剂:防止助焊剂在储存过程中变质、分层;
消光剂:使焊接后残留的树脂膜不反光,便于外观检测;
阻燃剂:用于高安全要求场景(如汽车电子),防止助焊剂燃烧。
(六)助焊剂的分类:按功能适配场景
根据活化剂活性、残渣量等特性,助焊剂可分为不同类型,匹配不同焊接需求:
按活性:分为低活性(RMA)、中活性(RA)、高活性(R),活性越高,除氧化能力越强,但腐蚀风险也越高;
按残渣量:分为“免清洗型”(残渣≤0.1mg/cm²,无需后续清洗)、“清洗型”(残渣多,需酒精或清洗剂去除),消费电子多采用免清洗助焊剂,以简化工艺。
成分协同:锡膏性能的“平衡艺术”
焊锡粉末与助焊剂并非简单混合,而是需要根据应用场景实现“精准匹配”,任何一方失衡都会导致性能短板:
无铅焊锡粉 + 耐高温助焊剂:无铅焊锡熔点(如217℃)高于有铅,需搭配耐高温树脂和活化剂,避免助焊剂在回流焊高温阶段碳化失效;
细粒径锡粉 + 低粘度助焊剂:细粒径锡粉比表面积大,需助焊剂有更强的包覆性和活性,同时粘度需更低,确保印刷时能填充超细钢网开孔;
低温焊锡粉(如SnBi58) + 低沸点溶剂:低温焊锡熔点仅138℃,需溶剂在较低温度下快速挥发,避免焊接时产生气泡。
选型建议:根据需求匹配成分
1. 消费电子(如手机主板):优先选SAC305无铅焊锡粉(T4/T5级细粒径)+ 免清洗低残渣助焊剂,兼顾环保、精密印刷与工艺简化;
2. 汽车电子(如ECU控制板):选SAC0307无铅焊锡粉 + 高活性助焊剂,确保焊点在高温、振动环境下的可靠性;
3. 低温场景(如柔性屏):选SnBi58低温焊锡粉 + 低沸点溶剂助焊剂,减少元器件热损伤;
4. 传统工业设备:若无环保要求,可选用Sn63Pb37有铅焊锡粉 + 中活性助焊剂,降低成本并提升焊接容错率。
锡膏的成分看似简单,实则是“金属合金”与“化学复配”的精准结合。
焊锡粉末决定了焊点的核心性能,助焊剂则为其发挥作用提供了必要条件,二者的协同优化是实现电子产品高可靠性的基础。
在实际应用中,只有明确场景需求、掌握成分特性,才能选对锡膏、避免焊接故障,为电子制造的“精细化”发展提供支撑。
上一篇:分享一下焊锡膏的工作原理
下一篇:详解品质有保障的多种锡膏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