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电话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锡膏品质影响因素:原料、生产工艺与检测标准解读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返回列表

锡膏品质由原料特性、生产工艺控制、检测标准执行三大核心因素共同决定,三者相互关联,缺一不可,具体解读:

原料:品质的“基础前提”

原料直接决定锡膏的核心性能,关键成分包括合金粉末和助焊剂,两者的质量参数是核心影响因素。

1. 合金粉末:锡膏的“骨架”,决定焊点的机械强度和电气性能。

粒径与分布:粒径越小(如Type 5/6),印刷分辨率越高,但易氧化;粒径分布不均会导致印刷堵塞或漏印。

形状与球形度:高球形度粉末(>90%)流动性好,印刷后图形更规整;不规则粉末易团聚。

纯度与氧化度:合金纯度需符合行业标准(如Sn96.5Ag3.0Cu0.5),氧化度(O含量<0.05%)过高会导致虚焊、假焊。

2. 助焊剂:锡膏的“活性核心”,负责去除氧化、辅助润湿。

活性等级:根据应用场景选择(如RMA级用于常规焊接,RA级用于高氧化金属),活性不足会导致润湿不良,过强易腐蚀基板。

固含量与粘度:固含量(10%-15%)影响焊点饱满度,粘度过高/过低会导致印刷变形或塌陷。

腐蚀性与残留物:无铅锡膏需控制助焊剂腐蚀性,残留物过多可能影响电气绝缘性。

生产工艺:品质的“过程保障”

 工艺参数的稳定性直接影响锡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关键环节包括3个方面:

 1. 混合工艺:合金粉末与助焊剂的均匀分散是核心。

需严格控制搅拌转速(500-1000r/min)、时间(15-30min)和温度(20-25℃),混合不均会导致局部活性不足或粘度波动。

2. 脱泡工艺:混合后需通过真空脱泡去除气泡,若脱泡不彻底,印刷后易出现针孔、空洞,影响焊点强度。

3. 储存与分装:锡膏需在0-10℃低温储存(防止助焊剂失效),分装时需避免反复温差导致的吸潮和氧化。

检测标准:品质的“验证依据”

通过标准化检测验证锡膏是否达标,核心检测项目分为3类,行业通用标准以IPC(国际电子工业联接协会)标准为核心。

 1. 物理性能检测

粘度与触变性:用旋转粘度计检测(25℃下,粘度通常为100-300Pa·s),触变性好的锡膏印刷后不易塌陷。

焊膏塌落测试:150℃加热5min,塌落率<20%为合格,避免印刷图形粘连。

2. 焊接性能检测

润湿平衡测试:通过润湿时间(<1s)和润湿力判断助焊剂活性,润湿不良直接导致焊点缺陷。

焊点外观检测:焊接后焊点需饱满、无针孔/虚焊,符合IPC-A-610标准。

3. 可靠性检测

高低温循环测试:-40℃~125℃循环1000次后,焊点无开裂、剥离。

腐蚀性测试:通过铜镜测试、离子污染测试,验证助焊剂无残留腐蚀。

 

原料是锡膏品质的“源头”,生产工艺是“控制手段”,检测标准是“

锡膏品质影响因素:原料、生产工艺与检测标准解读(图1)

验收门槛”,三者协同才能确保锡膏满足电子焊接的可靠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