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电话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掌握锡膏常识:提升焊接质量的关键前提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返回列表

掌握锡膏常识是提升焊接质量的核心前提,其本质是通过理解锡膏的材料特性、处理规范与工艺匹配逻辑,从源头规避印刷、焊接环节的缺陷。

从“常识-质量”关联角度,拆解关键要点:

核心常识:决定焊接质量的3大基础认知

 1. 成分匹配常识——焊点可靠性的“基因”

 锡膏的合金粉末与助焊剂配比直接决定焊点强度、熔点和抗氧化能力:

 合金选择错配:如用低温Sn-Bi合金焊接汽车功率器件(需高温可靠性),会导致焊点高温软化失效;

助焊剂活性不足:焊接镀镍焊盘时未选RA级助焊剂,无法去除氧化层,直接产生虚焊。

关键原则:根据“焊盘镀层(金/镍/铜)+ 应用场景(常温/高温)”选择成分,例如消费电子优先SAC305(Sn96.5Ag3Cu0.5)无铅锡膏,匹配RoHS且焊点强度达标。

 2. 物理特性常识——印刷精度的“前提”

 锡膏的粘度、粒度、润湿性是印刷质量的核心影响因素,直接关联焊锡量控制:

 粘度异常:粘度低于500kcps(25℃)会导致印刷后锡膏塌陷,引发桥连;高于1500kcps则印刷不饱满,导致焊盘上锡不足;

粒度错配:0.3mm细间距QFP用3号粉(25-45μm)会堵塞钢网,需换5号粉(15-25μm);

润湿性差:接触角>90°时,焊锡无法均匀铺展,形成焊点干瘪,可靠性下降。

 3. 储存预处理常识——锡膏“活性”的“保障”

 锡膏是易氧化、易挥发的热敏材料,不当处理会直接破坏其性能:

 冷藏不当:温度>10℃导致助焊剂挥发,焊接时出现锡珠;<0℃导致合金粉结块,印刷时分散不均;

回温不足:解冻后未回温4-6小时直接搅拌,膏体中混入水汽,回流焊时产生空洞;

混用禁忌:新旧锡膏混合会引入氧化杂质,导致焊点含杂量升高,强度降低。

 常识落地:从“认知”到“质量提升”的4个关键动作

 1. 选型阶段:用常识匹配需求

根据“焊接对象+设备能力”选锡膏:例如LED柔性板焊接,选Sn-Bi低温锡膏(熔点138℃),避免高温损坏柔性基材;BGA焊接选无卤素锡膏,减少助焊剂残留导致的可靠性风险。

2. 预处理阶段:用常识控制“活性”

严格执行“冷藏(2-10℃)→ 回温(4-6h)→ 搅拌(3-5min)”流程,确保锡膏均匀无气泡,印刷时能稳定附着钢网,避免因膏体状态差导致的印刷厚度不均。

3. 印刷阶段:用常识匹配工艺参数

锡膏粘度与印刷参数强关联:粘度高时,需适当提高刮刀压力(8-10kg)、降低速度(20-30mm/s),确保焊盘上锡完整;粘度低时,反之调整以防止塌陷。

4. 焊接阶段:用常识优化回流曲线

合金熔点决定回流峰值温度:SAC305需245-255℃峰值,Sn-Bi仅需180-190℃,若温度错配,要么焊不透(虚焊),要么元件高温损坏(如塑料封装变形)。

反证:常识缺失导致的典型焊接缺陷

 常识缺失点 直接缺陷 质量后果 

未按焊盘镀层选助焊剂 虚焊、焊点发黑 电路接触不良,设备死机 

锡膏解冻后未搅拌 印刷厚度不均 立碑、元件偏移 

回流峰值温度不足 焊点未完全熔融 焊点强度低,振动后脱落 

新旧锡膏混合使用 焊点空洞、含杂 可靠性下降,寿命缩短50%+ 

焊接质量的控制本质是锡膏特性与工艺参数的精准匹配,而匹配的基础正是对锡膏成分、特性、处理规范的常识性掌握。

只有先明确“选什么锡膏、怎么处理、怎么匹配工艺”,才能

掌握锡膏常识:提升焊接质量的关键前提(图1)

从源头减少80%以上的印刷及焊接缺陷,最终实现焊点可靠性的稳定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