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电话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详解无铅锡膏在SMT焊接中的关键技术解析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返回列表

无铅锡膏在SMT(表面贴装技术)焊接中的关键技术,核心围绕成分匹配、工艺参数精准控制、缺陷预防三大维度,直接决定焊点可靠性与生产良率。

核心成分设计:无铅锡膏的“基础骨架”

无铅锡膏由合金粉末和助焊剂按比例混合而成,两者的配比与性能是技术核心。

1. 合金粉末:决定焊点力学与热性能

主流体系:以Sn-Ag-Cu(SAC)系列为主,如SAC305(Sn96.5-Ag3.0-Cu0.5),兼顾焊接性、强度与成本,适用于绝大多数消费电子、工业产品。

特殊场景体系:

低温需求:Sn-Bi系列(如Sn58Bi),熔点约138℃,适合不耐高温的元件(如LED、柔性PCB),但焊点脆性较高。

高温需求:Sn-Cu系列(如Sn99.3-Cu0.7),熔点约227℃,成本低但润湿性较差,多用于对可靠性要求不高的简单电路。

粉末特性:粒径(常用25-45μm)、球形度(≥90%)直接影响印刷精度,粒径越小越适合细间距元件(如01005封装)。

2. 助焊剂:保障焊接“润湿与清洁”

核心作用:去除焊盘/元件引脚的氧化层、降低焊料表面张力、防止焊接过程中二次氧化。

关键成分:

树脂:提供粘性,固定元件(防止贴装后偏移),冷却后形成保护层。

活化剂:酸性成分(如有机酸),去除氧化层,活性过强易导致PCB腐蚀,过弱则润湿性差。

溶剂:调节锡膏粘度,印刷后通过回流焊挥发,挥发速度需与升温曲线匹配(避免产生气泡)。

助焊剂含量:通常占锡膏总质量的8%-12%,含量过高易产生锡珠,过低则润湿性不足。

 SMT工艺参数控制:决定焊接质量的“关键步骤”

 无铅锡膏熔点(约217-227℃,SAC305)高于传统有铅锡膏(183℃),需精准控制印刷、贴装、回流焊三大环节参数。

 1. 印刷工艺:确保“锡膏量精准可控”

钢网设计:厚度(0.12-0.15mm常用)、开孔尺寸(与焊盘匹配,一般为焊盘尺寸的90%-95%),避免开孔过大导致锡量过多(桥连)或过小导致锡量不足(虚焊)。

印刷参数:

印刷速度:20-50mm/s,过快易导致锡膏填充不足,过慢易刮花钢网。

印刷压力:5-15N,压力过大会压塌钢网(锡量过多),锡膏无法完全填充开孔(锡量不足)。

脱模速度:0.5-3mm/s,缓慢脱模可避免锡膏粘连(形成拖尾)。

2. 回流焊曲线:无铅焊接的“核心灵魂”

回流焊需分4个阶段精准控温,核心是避免助焊剂挥发过快、防止元件/PCB过热损坏,典型SAC305曲线参数如下:

预热区(80-150℃):升温速率≤3℃/s,时间60-120s,目的是缓慢挥发助焊剂溶剂,防止焊点产生气泡。

恒温区(150-180℃):时间60-90s,活化剂充分反应去除氧化层,同时避免助焊剂过早耗尽。

回流区(峰值240-250℃):高于SAC305熔点(217℃)20-30℃,保温时间30-60s,确保焊料完全熔化并润湿焊盘/引脚。

冷却区(从峰值降至150℃):冷却速率2-5℃/s,过快易导致焊点应力集中(开裂),过慢易形成粗大晶粒(降低焊点强度)。

焊接缺陷预防:保障可靠性的“最后防线”

无铅焊接因熔点高、润湿性较差,易出现特定缺陷,需针对性控制:

 虚焊/冷焊:焊点表面粗糙、无光泽,成因是回流峰值温度不足或保温时间短,解决方式:校准回流焊温度传感器、优化回流区参数。

锡珠:PCB表面出现细小焊料球,成因是助焊剂含量过高、印刷压力过大或预热过快,解决方式:降低助焊剂比例、调整印刷压力、减缓预热速率。

桥连:相邻焊点被焊料连接,成因是钢网开孔过大、锡膏量过多或元件贴装偏移,解决方式:缩小钢网开孔、减少印刷锡量、校准贴片机精度。

立碑( tombstoning ):片式元件(如0402电阻)一端翘起,成因是元件两端焊盘受热不均,解决方式:优化PCB布局(确保两端焊盘大小一致)、调整回流焊热风均匀性。

材料兼容性:避免“隐性风险”

无铅焊接温度高,需确保PCB、元件与锡膏兼容:

PCB:选用耐高温基材(如FR-4,Tg值≥130℃),防止高温导致PCB变形。

元件:确认元件引脚镀层(如Sn-Ag、Sn-Cu镀层)与锡膏合金匹配,避免镀层与焊料反应生成脆性化合物(如Cu6Sn5)。

 

无铅锡膏在SMT焊接的关键,是通过“成分设计-工艺匹配-缺陷控制”的全流程协同,在满足环保要求(RoHS合规)的同时,保障焊点的机械强度与长期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