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厂家详解如何判断高温无铅锡膏是否过期?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2
判断高温无铅锡膏是否过期(或失效),需结合保质期、储存条件、外观状态及实际性能测试综合判断:
基础信息核对:从“时间”和“储存”排查
1. 核对生产日期与保质期
高温无铅锡膏的保质期通常为6个月(未开封,0~10℃储存),具体以厂家标注的“生产批号”“保质期”为准(部分厂家可能标注为9个月)。
若超过标注的保质期,即使外观正常,也需谨慎判定为过期。
2. 检查储存条件是否合规
若锡膏未按要求储存(如长期室温存放、冷冻、密封不良、湿度过高/过低等),即使在保质期内,也可能提前失效(如锡粉氧化、助焊剂活性下降),需优先判定为“实际过期”。
外观状态观察:直观判断是否变质
打开锡膏容器后,通过以下外观特征判断:
1. 是否分层/离析
正常锡膏应为均匀的膏状(锡粉与助焊剂充分混合)。
若出现明显分层(上层浮油状液体,下层锡粉沉淀结块),或搅拌后仍无法恢复均匀状态,说明助焊剂与锡粉分离,可能因过期或储存不当导致,判定为失效。
2. 颜色与光泽异常
新鲜锡膏颜色均匀(多为银灰色或银白色,略带金属光泽)。
若颜色发灰、发黑、无光泽,或局部出现深色斑点,可能是锡粉氧化(因密封不良或储存过久),焊接时易出现虚焊,判定为过期。
3. 颗粒感或硬块
正常锡膏质地细腻,无明显颗粒。
若触摸时有粗颗粒、硬块,或搅拌时阻力过大,可能是助焊剂干结、锡粉团聚(因溶剂挥发或过期),无法保证印刷精度和焊接效果,判定为失效。
4. 异味或异常挥发
新鲜锡膏的助焊剂气味温和(略带树脂或活化剂的轻微气味)。
若出现刺鼻异味、酸味,或打开后发现助焊剂明显减少(溶剂过度挥发),说明助焊剂已变质,判定为过期。
性能测试:通过实际使用验证
若外观无明显异常,但接近保质期或储存条件存疑,需通过小批量测试验证性能:
1. 黏度测试
用黏度计测量(常温25℃左右),若黏度远高于或低于厂家标准值(如标准黏度150~250Pa·s,实测超过300Pa·s或低于100Pa·s),说明锡膏流动性异常,无法正常印刷(易堵钢网或塌陷),判定为失效。
2. 润湿性测试
取少量锡膏印刷在干净焊盘上,按标准工艺回流焊接(高温锡膏回流峰值温度通常240~260℃)。若出现以下情况,说明过期:
焊点不挂锡、润湿性差(焊盘局部裸露);
焊点灰暗、无光泽,或边缘有毛刺、针孔;
助焊剂残留过多、发黏,或有腐蚀性(可通过棉签擦拭残留,观察是否有锈蚀)。
3. 焊点强度测试
对焊接后的焊点进行拉力测试,若焊点强度明显低于标准值(如常温下焊点拉力<1.5N),或出现脆性断裂(而非正常的塑性变形),说明锡膏合金成分或助焊剂活性已失效,判定为过期。
特殊情况:开封后锡膏的“过期”判断
开封后的高温锡膏,即使未超过总保质期,也需在24~48小时内使用完毕(室温20~25℃)。若超过此时间:
观察是否吸潮(焊接时飞溅、气泡);
测试润湿性是否下降(焊点明显变差);
若与新锡膏混合后出现性能不均(如局部不焊),则判定为开封后过期。
高温无铅锡膏的“过期”不仅是“时间到了”,更核心是性能失效。
判断时需结合“保质期+储存条件+外观+实际焊接性能”,若任一环节出现明显异常(如分层、润湿性
差),即使未过保质期,也应停止使用,避免影响焊接质量(如虚焊、焊点强度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