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电话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生产厂家详解无铅锡膏与QFN元器件的兼容性案例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返回列表

关于无铅锡膏与QFN(方形扁平无引脚)元器件兼容性的实际工程案例分析,结合工艺实践、失效机理及解决方案,从镀层适配性、工艺挑战和可靠性验证等维度展开,为电子制造提供具体参考:

案例1:ENIG镀层QFN的黑盘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背景

消费电子企业在SMT生产中,使用SAC305(Sn96.5Ag3Cu0.5)无铅锡膏焊接Ni/Au(ENIG)镀层的QFN时,出现大量虚焊、器件脱落的失效问题。通过失效分析发现:

 微观表现:PCB焊盘侧呈现黑色氧化层(黑盘现象),焊点与焊盘间无有效冶金结合(IMC层缺失),仅靠残留助焊剂粘连。

根本原因:

ENIG镀层的高磷Ni层(P含量>10%) 在回流焊接高温(峰值≥240℃)下过度氧化,生成难熔的NiO和Ni₃P化合物,阻碍锡膏润湿和IMC(如Cu₆Sn₅)形成。

锡膏助焊剂活性不足或回流曲线设计不当(如保温时间过长),未能及时清除Ni层表面氧化物。

 改进方案与效果

 1. 镀层预处理优化:

与供应商签订协议,降低ENIG镀层P含量至<8%,并严格控制镀金层厚度(≥0.05μm,避免Ni暴露)。

2. 锡膏选型升级:

更换为高活性、耐高温无铅锡膏(如含松香基+有机酸复合助焊剂体系),确保在230–240℃仍保持强还原性。

3. 回流工艺调整:

 峰值温度降至235℃(SAC305液相线217℃),缩短高温区停留时间(TAL≤30秒),减少Ni层腐蚀风险。

引入氮气保护回流(氧含量≤1000ppm),显著提升润湿性,爬锡高度达标率从<30%提升至85%–99%。

4. 钢网设计优化:

针对0.4mm间距QFN引脚,采用内切外扩钢网开孔策略(内切0.1mm防桥连,外扩0.2–0.3mm增锡量),确保引脚侧壁锡膏覆盖率≥50%。

 结果:虚焊不良率从初始的>10%降至<0.5%,热循环测试(-40℃–125℃,500次)无焊点开裂失效。

 案例2:Sn镀层QFN的高效焊接实践

 应用场景

工业控制板厂生产的Sn镀层QFN(如电源管理芯片),焊端直接镀Sn层(无Ni/Au过渡),使用SAC305锡膏进行焊接。

 兼容性优势

 冶金结合优异:Sn镀层与SAC305锡膏的Sn基合金完全互溶,IMC以均匀的Cu₆Sn₅为主(层厚<5μm),焊点剪切强度>40MPa。

润湿性无挑战:Sn表面无氧化层(若来料管控良好),锡膏铺展充分,爬锡高度轻松满足IPC-A-610 Class 2标准(≥50%引脚高度)。

 工艺要点与验证;

 1. 锡膏颗粒度适配:

QFN引脚间距≤0.5mm时,选择Type 4–5级锡膏(颗粒度10–38μm),避免印刷堵网或焊膏分布不均。

2. 散热焊盘(EP)空洞控制:

EP面积大(如5×5mm)时,需高触变系数锡膏(抗塌陷性强),结合优化刮刀压力和速度(如0.5mm/s),确保锡膏 填充充分,空洞率<10%(超声检测达标)。

3. 可靠性验证:

通过热循环测试(-40℃–150℃,1000次) 和 机械冲击测试(1500g,6ms),焊点无开裂或分层。

 结论:Sn镀层QFN与SAC锡膏兼容性最佳,工艺窗口宽,适合大批量高效生产。

 案例3:Cu OSP镀层QFN的虚焊改善

 失效表现;

通信设备厂焊接Cu OSP镀层QFN时,发现OSP分解残留导致焊盘氧化,引发虚焊(不良率≈5%)。

 根本原因

 Cu OSP表面的有机保护膜在预热阶段提前分解,新鲜Cu暴露后因助焊剂活性不足或回流升温过慢,导致二次氧化。  

 解决方案

 1. 锡膏助焊剂优化:

选用含耐热性树脂的助焊剂配方,确保在200–230℃仍能有效清除Cu氧化物,维持强润湿性。

2. 回流曲线精细化:

提升预热速率(3–5℃/s),缩短OSP分解后至浸润阶段的时间窗口;峰值温度设为230–235℃,避免Cu过度溶解。

3. 工艺监控加强:

严格控制OSP膜厚(≤0.8μm),并确保PCB存储环境湿度<40%RH,防止OSP失效。

 效果:虚焊率降至<1%,满足通信设备高可靠性要求。

 案例4:QFN热应力分层失效与工艺破解

 问题现象

汽车电子厂焊接的QFN芯片(塑封体+FR4基板),在热循环测试(-40℃–125℃)或长期使用中出现封装体分层开裂,失效模式定位在散热焊盘(EP)焊点界面。

 失效机理

 QFN封装材料(CTE≈15–20ppm/℃)与PCB(FR4 CTE≈17ppm/℃)的热膨胀差异叠加无铅焊点低延展性(SAC305延伸率≈30% vs. 有铅45%),导致热应力集中于EP焊点边缘,引发IMC层疲劳开裂。

 改进路径;

 1. 锡膏合金改性:

采用低Ag含量锡膏(如SAC105:Sn98.5Ag1Cu0.5)或添加Ni/Sb元素的锡膏(如SAC305Ni),抑制IMC粗化(目标层厚<5μm),提升抗疲劳韧性。

2. 焊点形态优化:

通过增加EP焊盘锡膏量(优化钢网厚度0.12–0.13mm+开孔比例),形成“缓冲应力穹顶”结构,分散热机械应力。

3. 底部填充工艺:

对高可靠性应用(如汽车电子),选择性添加底部填充胶,固化后约束封装变形,降低焊点应变幅值。

 验证:分层失效完全消除,热循环寿命提升3倍以上。

 案例5:空洞缺陷控制:OSP与IMSn镀层QFN的对比

 实验设计;

材料研究机构对比了SAC305锡膏焊接Cu OSP镀层QFN与IMSn(浸 锡)镀层QFN的散热焊盘空洞率:

 IMSn镀层组:空洞率平均<15%,得益于Sn镀层的高润湿性和气体排出效率。

Cu OSP镀层组:空洞率较高(初始>25%),需通过助焊剂活性优化(如含铋基合金SnBiIn锡膏)和升温斜率控制(3℃/s)降至<15%。

IMSn镀层QFN因锡层直接接触焊料,空洞控制更优;OSP镀层需依赖工艺参数精密匹配(如预热阶段助焊剂充分激活)才能达标。

 共性 结论与行业启示;

 1. 镀层类型决定基础兼容性:

Sn镀层QFN与SAC锡膏兼容性最佳,工艺窗口宽,适合低成本高效生产。

ENIG镀层QFN需严格管控镀层质量(P含量、Au层完整性)+ 高活性锡膏+氮气工艺破解黑盘风险。

Cu OSP镀层QFN依赖锡膏助焊剂耐热性和回流曲线精准设计。

2. 工艺四要素缺一不可:

锡膏选型:匹配焊端镀层(高活性解决ENIG/Cu OSP氧化,高触变性控EP空 洞);

回流工艺:峰值温度≤235℃(SAC305)、TAL≤30秒、氮气保护可选;

钢网精度:Type 4–5锡膏+内切外扩开孔应对细间距(0.4mm引脚);

环境管控:防潮(MSL3物料烘烤)、防氧化(ENIG来料检测)。

3. 可靠性瓶颈破解方向:

热应 力问题:优选低Ag/含Ni合金锡膏+底部填充;

空洞缺陷:Sn镀层>IMSn>OSP(工艺难度递增),优先选用Sn镀层器件;

长期稳定性:控制IMC层厚(目标<5μm),避免Ag₃Sn/Cu₆Sn₅过度粗化脆化焊点。

4. 典型行业实践数 据:

消费电子(高产量低成本):Sn镀层QFN + SAC305 + 无氮工艺,良率>99%;

汽车/工业(高可靠):ENIG镀层QFN + SAC105Ni锡膏 + 氮气回流 + 底部填充,通过AEC-Q100认证。

 无铅锡膏与QFN的兼容性挑战本质是材料冶金、工艺参数与可靠性需求的系统匹配。

通过镀层特性分析(如ENIG防黑盘、Sn镀层高效、OSP控氧化) 、锡膏配方优化(活性/颗粒度/合金成分)及回流/钢网工艺精细化,可实现从消费电子到车规级QFN的全场景兼容。

实际案例证明:SAC305仍是主流选择,但特殊场景(如高频热应力、细间距)需针对性升级合金或工艺链,最终达成焊接强度、空洞率、长期可靠性的全面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