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的焊接工艺是电子制造中确保焊接质量、可靠性的核心环节,涉及印刷、回流焊、检测等多个步骤,且因无铅锡膏熔点较高、润湿性稍弱等特性,工艺控制需更精细。以下是无铅锡膏焊接的关键工艺及相关技术要点:

印刷是焊接的第一步,直接影响锡膏量的准确性和均匀性。
- 核心参数控制:
- 刮刀压力:需根据锡膏粘度调整,压力过大会导致锡膏量不足,过小则易出现桥接,通常控制在 5-15N 之间。
- 印刷速度:一般 30-80mm/s,速度过快可能导致锡膏填充不充分,过慢则影响生产效率。
- 钢网设计:无铅锡膏颗粒度较细(常为 20-45μm),钢网开孔需匹配其流动性,建议开孔率 80%-100%,避免因开孔过小导致锡膏残留。
- 常见问题解决:如印刷后出现锡膏坍塌,需降低环境湿度(控制在 40%-60%)或选用高粘度锡膏。
无铅锡膏熔点通常在 217-227℃(如 Sn-Ag-Cu 合金),高于传统有铅锡膏(183℃),回流焊温度曲线需精准控制以避免元件损坏。
- 温度曲线分段:
- 预热段(100-150℃):缓慢升温(1-3℃/s),去除锡膏中的助焊剂溶剂,防止飞溅;
- 恒温段(150-180℃):激活助焊剂活性,去除焊盘氧化层,时间 60-120s;
- 回流段(峰值温度 230-250℃):确保锡膏完全熔化,峰值温度需高于熔点 10-30℃,但需低于元件耐温上限(如 PCB 通常耐温≤260℃),停留时间控制在 30-60s;
- 冷却段:快速冷却(2-4℃/s)以细化晶粒,提高焊点强度。
无铅锡膏的助焊剂对润湿性、焊点外观影响显著,需根据焊接场景选择:
- 助焊剂类型:
- 松香基助焊剂(RMA 型):适用于普通电子元件,绝缘电阻高,腐蚀性低;
- 合成型助焊剂(WS 型):活性更强,适合氧化严重的焊盘(如镍钯金镀层),但需注意后续清洗。
- 关键指标:助焊剂的固含量(通常 8%-12%)、酸值需匹配锡膏合金成分,避免因活性不足导致虚焊或残留过多引发腐蚀。
高密度封装(如 QFN 引脚间距≤0.4mm)对无铅锡膏的流动性和爬升能力要求极高:
- 锡膏选择:优先选用细颗粒锡膏(如 5-15μm),提高填充精度,减少桥接风险。
- 回流焊温度均匀性:BGA 焊点隐藏在底部,需确保 PCB 受热均匀,可采用热风 + 红外混合加热方式,避免局部温度过低导致焊点未熔。
- 虚焊:多因焊盘氧化、助焊剂活性不足或回流温度不够导致。预防措施:加强 PCB 来料管控(如使用无铅镀层)、选用高活性助焊剂、校准回流焊温度曲线。
- 锡珠:印刷时锡膏溢出钢网或预热速度过快导致。解决方法:优化钢网开孔(边缘做圆角处理)、降低预热升温速率。
- 焊点空洞:无铅锡膏焊接中较常见,与助焊剂挥发速度、回流压力有关。可通过增加恒温段时间(促进气体排出)或采用氮气保护焊接(减少氧化)改善。
焊盘镀层(如 Cu、Ni/Au、OSP)对无铅锡膏的润湿性影响差异较大:
- OSP(有机保焊膜)镀层:需选用含有机酸的助焊剂,确保焊接时能破除 OSP 膜,避免虚焊。
- Ni/Au 镀层:镍层易氧化,需助焊剂具备强还原性,建议搭配含氟或有机酸的无铅锡膏,同时控制回流峰值温度,防止金脆现象(Au 与 Sn 过度反应生成脆性相)。
针对 LED、传感器等热敏元件,低温无铅锡膏(如 Sn-Bi 系,熔点 138℃)是首选:
- 工艺特点:回流峰值温度低(170-190℃),需匹配专用助焊剂(防止 Bi 元素偏析)。
- 注意事项:低温锡膏焊点强度较低,不适用于高振动场景(如汽车电子),需结合产品使用环境选择。
无铅锡膏对存储条件敏感,直接影响焊接性能:
- 存储:需在 2-10℃冷藏,避免反复冻融(建议解冻后室温静置 4-6 小时,待温度平衡后再搅拌使用)。
- 搅拌:使用前需机械搅拌 2-3 分钟,确保锡粉与助焊剂混合均匀,避免因成分分层导致印刷不均。
在高精度电子制造(如航空航天、医疗设备)中,氮气保护可显著提升焊接质量:
- 优势:减少焊盘和锡膏氧化,提高润湿性,降低焊点空洞率。
- 工艺参数:氮气纯度需≥99.99%,氧含量控制在 50ppm 以下,同时适当降低回流峰值温度(因氧化减少,可节省能耗)。
焊接后需通过严格测试验证可靠性,常见方法包括:
- 温度循环测试(-40℃~125℃,1000 次循环):评估焊点抗冷热冲击能力。
- 振动测试:模拟汽车、军工等场景的振动环境,检查焊点是否脱落。
- 焊点剪切强度测试:通过拉力计测量焊点剪切力,确保满足行业标准(如 IPC-A-610)。
无铅锡膏焊接工艺的核心是 “精准控制”—— 从材料选择、参数优化到缺陷预防,需结合产品特性(如元件类型、使用环境)和生产需求,实现环保性与可靠性的平衡。随着电子器件向小型化、高密度发展,无铅锡膏焊接工艺也在向更精细化、智能化(如 AI 监控回流焊温度)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