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铅锡膏焊接不良:从成分到工艺的解决方案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10-17 
无铅锡膏焊接不良的核心原因集中在成分适配性和工艺参数精准度,需从源头到流程逐一排查优化。
成分层面:解决“焊膏本身不达标”问题
无铅锡膏主要由合金粉末、助焊剂、焊粉组成,任一成分异常都会直接导致焊接不良。
合金配比不当:常见如Sn-Ag-Cu(SAC)系列,若Ag/Cu含量偏离标准(如SAC305含3%Ag、0.5%Cu),会导致熔点升高/降低,出现“冷焊”(未完全熔化)或“过熔”(焊料流失)。
解决方案:根据焊接元件类型(如PCB、芯片)选择匹配的合金型号,高可靠性场景优先用SAC305,低成本场景可用SAC0307。
助焊剂活性不足/过期:助焊剂失效会导致无法清除焊盘/元件引脚氧化层,出现“虚焊”(焊点无光泽、空洞)。
解决方案:检查助焊剂保质期(开封后建议1个月内用完),焊接氧化严重的元件时,更换高活性助焊剂(如免清洗型RA级)。
焊粉氧化/粒径不符:焊粉表面氧化(颜色发暗)会导致焊点结合力差;粒径与钢网开口不匹配(如细间距元件用大粒径焊粉)会导致“少锡”。
解决方案:焊粉储存需密封防潮(湿度<50%),根据钢网开口(如0.12mm间距用25-45μm焊粉)选择对应粒径。
工艺层面:解决“操作流程不精准”问题
焊接流程需严格控制印刷、贴片、回流焊、检测四大环节,每个步骤的参数偏差都会引发不良。
1. 印刷环节:核心是“焊膏量均匀、无偏移”
常见问题:钢网厚度/开口不当(厚钢网导致“多锡”、开口堵塞导致“缺锡”)、刮刀压力不均(压力大导致焊膏被刮走,压力小导致印刷模糊)。
解决方案:根据元件引脚间距选择钢网(如0.5mm间距用0.12mm厚钢网),刮刀压力控制在30-50N,印刷后1小时内完成贴片(避免焊膏吸潮)。
2. 贴片环节:核心是“元件对齐、压力适中”
常见问题:元件引脚与焊盘偏移(导致“偏位焊”)、贴片压力过大(压塌焊膏,导致“桥连”)或过小(焊膏未充分接触,导致“虚焊”)。
解决方案:用视觉定位系统确保元件对齐(偏移量≤0.1mm),贴片压力根据元件大小调整(如0402元件用0.1-0.2N,QFP元件用0.3-0.5N)。
3. 回流焊环节:核心是“温度曲线匹配焊膏特性”
常见问题:预热不足(助焊剂未充分挥发,导致焊点空洞)、峰值温度不够(焊膏未完全熔化,冷焊)、冷却过快(焊点脆性增加,易开裂)。
解决方案:按焊膏要求设置曲线(以SAC305为例):
预热段(80-150℃,120-180秒):缓慢升温,挥发助焊剂;
恒温段(150-180℃,60-90秒):激活助焊剂,清除氧化层;
回流段(峰值235-250℃,20-40秒):确保焊膏完全熔化;
冷却段(从峰值降到150℃,≤5℃/秒):缓慢冷却,减少焊点应力。
4. 检测环节:核心是“提前发现不良,反向优化参数”
常见问题:未及时检测,导致批量不良;仅靠目视,遗漏微小缺陷(如微空洞、细间距桥连)。
解决方案:用AOI(自动光学检测)检查焊点外观,对关键元件(如BGA)用X-Ray检测内部空洞(空洞率需≤15%),并根据不良类型反向调整参

数(如空洞多则延长预热时间,桥连多则减小贴片压力)。
上一篇:环保政策下;无铅锡膏如何替代有铅产品
下一篇:分享一些工厂直销无铅锡膏的成功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