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锡膏性能对SMT焊接良率的影响机理与优化策略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25
锡膏的粘度、触变性、助焊剂活性、合金成分/颗粒度四大核心性能,直接决定印刷、回流焊两大关键工序的质量,最终影响焊接良率,具体机理如下:
1. 粘度异常→印刷缺陷:粘度过高时,锡膏难以填充钢网开孔,导致缺锡、少锡;粘度过低时,锡膏易流挂、坍塌,引发连锡、桥连,两类缺陷均直接导致焊点失效。
2. 触变性差→成型不良:触变性是锡膏“受外力易流动、静置易定型”的特性。
触变性差时,印刷后锡膏易塌陷(静置时无法定型)或刮刀刮涂不均(受力时流动差),导致焊点体积不一致,增加虚焊风险。
3. 助焊剂活性不足→焊点氧化:助焊剂的核心作用是去除焊盘/元件引脚的氧化层、防止焊接中二次氧化。
活性不足时,氧化层未被清除,焊锡无法与焊盘充分浸润,形成冷焊、虚焊(焊点表面粗糙、强度低)。
4. 合金成分/颗粒度问题→回流焊失效:合金熔点与回流焊温度不匹配(如低熔点合金遇高温过熔,高熔点合金遇低温不熔),会直接导致焊锡不融化或焊点过流;颗粒度不均(含粗颗粒/杂质)会堵塞钢网,或导致焊点成分不均,增加焊点开裂风险。
锡膏性能优化策略(针对性提升良率);
优化需围绕“匹配工序需求、控制性能稳定性”展开,具体可落地措施如下:
1. 粘度管控:按需选型+过程监控
选型:根据钢网厚度(厚钢网选低粘度,薄钢网选高粘度)、印刷速度(高速印刷选低粘度)确定粘度等级(通常8000-15000 cP,具体参考锡膏手册)。
监控:锡膏需严格按“2-10℃冷藏”储存,回温至室温(通常4-8小时)后再使用,避免温差导致粘度突变;开封后若超过4小时未用完,需重新检测粘度。
2. 触变性优化:选对类型+匹配设备参数
优先选用高触变性锡膏(触变指数TI值2.5-4.0),确保印刷后焊点定型性好;
调整印刷压力(0.1-0.3MPa)和刮刀速度(20-50mm/s),与锡膏触变性匹配(触变性高可适当提高刮刀速度)。
3. 助焊剂活性:按需匹配场景
针对氧化严重的PCB/元件(如无铅PCB、存放超3个月的元件),选用高活性助焊剂(如RMA级、RA级);
回流焊阶段延长“预热区时间”(60-120秒),让助焊剂充分挥发、发挥除氧化作用,避免活性残留导致腐蚀。
4. 合金与颗粒度:精准匹配产品需求
合金选型:高温场景(如汽车电子)选高熔点合金(如SAC305,熔点217℃),低温场景(如消费电子)选低熔点合金(如Sn-Bi,熔点138℃);
颗粒度控制:选用颗粒均匀的锡膏(通常25-45μm),使用前通过
300目滤网过滤杂质,避免钢网堵塞。
上一篇:锡膏保存温度、锡膏回温时间、新锡膏与回收锡膏区别
下一篇:高密度封装趋势下、微细间距锡膏的挑战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