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电话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生产厂家详解国内无铅锡膏在新能源领域应用广泛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2 返回列表

国内无铅锡膏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是材料技术突破、政策驱动与产业升级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技术适配性、市场格局、政策支持及典型案例等维度展开分析:

技术特性深度匹配新能源场景需求;

 新能源领域对焊接材料的要求远超传统消费电子,国内无铅锡膏通过合金体系创新与助焊剂功能化设计实现了精准适配:

 1. 耐高温与抗热疲劳

动力电池模组在充放电时内部温度可达60-80℃,光伏组件需耐受-40℃~85℃的极端温差。

国内主流采用Sn-Ag-Cu(SAC)合金,如SAC305(熔点217-220℃),其固相线温度比传统Sn-Pb合金高34℃。

针对更高温场景(如IGBT模块),开发了Sn-Ag-Cu-Sb四元合金,熔点提升至230-250℃,并通过添加纳米Al₂O₃颗粒使焊点抗拉强度提升30-40%。

例如,唯特偶的SAC387+0.3%Ni纳米颗粒锡膏已应用于比亚迪动力电池模组,通过1000小时高温老化测试后IMC层厚度<5μm。

2. 高导电性与低电阻

储能电池极耳焊接要求焊点电阻比传统焊点低20%以上。

国内厂商通过超细粒径控制(Type6锡粉,粒径10-25μm)和高纯度合金(Sn≥99.9%)实现这一目标。

SAC305 Type6锡膏在宁德时代储能电池中应用,焊点厚度均匀性达±5μm,大电流充放电时电阻波动<1%。

3. 环境耐受与可靠性

光伏组件需抵御紫外线、盐雾等侵蚀,国内锡膏通过表面钝化技术(如添加0.5%BTA)使焊点在盐雾测试(96小时)后腐蚀面积<0.1%。

光伏专用锡膏还采用宽温区活性助焊剂(-40℃~85℃保持活性),确保在沙漠、高湿等极端环境下仍能快速润湿镀锡焊带。

 市场格局:国产替代加速与技术分层并存

 1. 内资龙头崛起与外资主导高端市场

国内锡膏市场呈现“中低端国产化率高、高端仍需突破”的特点。

贺力斯、优特尔、同方电子等企业在动力电池、光伏等领域市占率快速提升,其中唯特偶新能源领域收入增速超700%,客户包括华为、比亚迪。但在汽车电子IGBT模块等高端场景,爱法、阿尔法等外资品牌仍占据70%以上份额。

2. 细分领域集中度差异显著

动力电池:国产锡膏占比超60%,主要得益于成本优势(价格比外资低30-50%)和快速响应能力。

例如,SAC305锡膏通过ISO/TS 16949认证,量产良率≥99.9%,已进入宁德时代供应链。

光伏组件:国产锡膏占据80%以上市场,技术性能(如抗氧化性、宽温活性)已达到国际水平。

隆基绿能采用及时雨的SAC305+0.5%BTA锡膏,组件通过25年户外老化测试。

储能电池:国产锡膏渗透率约50%,主要挑战在于高循环寿命(≥6000次)要求,深圳贺力斯Sn-Cu-Ni合金锡膏已在比亚迪储能项目中试点应用,成本比传统SAC305低30%。

 政策与标准体系的强力支撑;

 1. 环保法规倒逼技术升级

中国RoHS(《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和欧盟RoHS 3.0(2025年实施)要求新能源产品必须使用无铅焊料,直接推动国内锡膏企业技术迭代。

例如,提前布局镍镀层锡膏,完全符合RoHS 3.0对邻苯二甲酸酯的限制要求,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65%。

2. 产业政策引导市场需求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光伏等产业高速增长直接拉动锡膏需求。

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用锡量预计达3.17万吨,是传统汽车的2-3倍。

政府通过“工业强基”工程投入超200亿元支持国产设备研发,推动中低端锡膏设备国产化率突破80%。

3. 行业标准规范质量提升

国内已建立覆盖材料、工艺、检测的标准体系,如《无铅焊料及其制品通用技术要求》(GB/T 31311-2014)和《光伏组件焊接用无铅焊料技术规范》(T/CPIA 0110-2025)。

这些标准对锡膏的活性、抗腐蚀、热稳定性等指标提出严格要求,例如光伏用锡膏需通过500次高低温循环(-40℃~85℃)测试,焊点剪切强度衰减≤15%。

 典型应用场景与技术突破;

 1. 动力电池模组焊接

技术难点:电池包长期振动(20-2000Hz)和高温(80℃)环境下焊点抗疲劳性能。

解决方案:唯特偶开发的SAC387+0.3%Ni纳米颗粒锡膏,通过纳米弥散强化使焊点抗拉强度提升40%,并通过AEC-Q200认证,已应用于比亚迪刀片电池模组。

成本优势:国产锡膏价格比外资低30-50%,帮助电池厂商降低材料成本约15%。

2. 光伏组件互连

技术难点:焊带与电池片的快速润湿(≤2秒)和长期户外耐候性。

解决方案:及时雨的SAC305+0.5%BTA锡膏,助焊剂采用多元有机酸复配,在-40℃~85℃宽温区保持活性,焊点氧化速率降低50%,已批量应用于隆基绿能BC电池片焊接。

工艺创新:采用0.07mm超薄钢网配合激光切割锥形开孔,实现0.3mm间距焊点的精准成型,良率达99.8%。

3. 储能电池极耳连接

技术难点:大电流充放电(>1000A)下焊点低电阻与高可靠性。

解决方案:深圳格林达的Sn-Cu-Ni低银锡膏(银含量<0.5%),通过纳米增强技术使焊点电阻比传统SAC305降低20%,已在宁德时代储能项目中通过1000次循环测试。

环保优势:中性助焊剂配方(无卤素)避免电解液腐蚀,通过IEC 62619认证。

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1. 材料创新方向

低银化与无铅化:开发Sn-Cu-Ni(SCN)合金,银含量<0.5%,成本降低30%,已在储能电池中试点。

自修复技术:引入微胶囊封装液态金属(如Ga-In-Sn),当焊点出现微裂纹时自主修复,目前处于实验室阶段。

2. 工艺智能化升级

数字化监控:智能锡膏内置RFID标签,实时追踪储存温度、回温时间等参数,结合AI算法预测活性衰减,将开封后可用时间从4小时延长至8小时。

绿色制造:推广水基清洗工艺,残留物电导率<10μS/cm,满足IP66防护等级,适用于户外逆变器等严苛环境。

3. 面临的挑战

高端市场技术壁垒:汽车电子IGBT模块用锡膏仍依赖进口,国内厂商需突破高熔点(230℃)、低空洞率(<1%)等技术瓶颈。

国际竞争加剧:欧盟碳关税(CBAM)和REACH法规对锡膏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和化学物质管控提出更高要求,国内企业需加快绿色供应链建设。

 政策与产业协同的未来展望;

 国内无铅锡膏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是材料技术的胜利,更是政策-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的典范。

随着“双碳”目标深化与新能源产业全球化布局,国内锡膏企业需在以下方向持续突破:

 1. 标准引领:推动建立新能源用锡膏国际标准,争夺产业话语权。

2. 高端替代:加大汽车电子、半导体封装等高端领域研发投入,目标2030年国产高端锡膏市占率突破30%。

3. 绿色转型:开发低碳制程(如低温焊接技术),响

生产厂家详解国内无铅锡膏在新能源领域应用广泛(图1)

应全球绿色制造趋势。

 通过上述举措,国内无铅锡膏有望从“应用广泛”迈向“技术引领”,成为支撑中国新能源产业全球竞争力的核心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