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电话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详解SAC305锡膏的助焊剂含量一般是多少?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返回列表

SAC305锡膏的助焊剂含量通常的范围内波动,这一区间是行业内的主流选择,但具体数值会因工艺需求、厂商配方和应用场景的差异而调整。

行业主流范围与核心依据;

 1. 基础比例的合理性

助焊剂含量需平衡“除氧化能力”与“残留控制”两大需求。

根据行业实践和技术文档,10%-15%的含量既能确保焊盘和引脚表面氧化物被充分清除,又能避免因过量助焊剂导致的气孔、残留或桥连等缺陷。

SAC305锡膏明确标注金属含量为88.5%,推算助焊剂含量为11.5%。

锡膏虽未直接给出含量,但通过“残留物少”的描述可推测其助焊剂比例处于该范围的中下限 。

2. 标准与规范的间接指导

虽然IPC等国际标准未直接规定助焊剂含量,但通过以下方式间接约束:

焊膏的金属粉末粒度、氧化度等指标提出要求,而助焊剂含量需与这些参数协同优化 。

3级清洁度标准控制助焊剂用量,避免残留超标。

工艺差异与针对性调整;

1. 印刷工艺(主流场景)

含量范围:通常为12%-15%。

原因:印刷时锡膏用量较大,较高的助焊剂含量可确保大面积焊盘的氧化层被充分清除,同时平衡印刷时的触变性需求(避免坍塌或拉尖)。

例如,厂商的印刷型SAC305锡膏明确标注助焊剂含量为13% 。

2. 点胶工艺(精细场景)

含量范围:通常为8%-12%。

原因:点胶时单次出胶量少(如0.01-0.1mg/点),需通过降低助焊剂比例减少挥发物对细间距元件的影响。

例如,SAC305锡膏的助焊剂含量为10%,以适配0.3mm间距BGA的焊接需求。

3. 特殊场景的调整

高温应用:如汽车电子中的功率器件焊接,可能将助焊剂含量提高至14%-15%,以增强高温下的活性。

低残留需求:医疗或航空航天领域可能采用10%-12%的含量,并搭配无卤助焊剂,以满足IPC-3级清洁度要求。

 厂商配方与技术差异;

 1. 助焊剂成分的影响

活性体系:含卤素活化剂的助焊剂(如RMA型)通常含量较低(10%-12%),因其活性较强;而无卤型(如免清洗配方)可能需提高至13%-15%以维持同等效果 。

树脂类型:松香基助焊剂的粘性较高,含量可适当降低(如10%-12%);而丙烯酸树脂体系可能需12%-15%以确保印刷稳定性。

2. 典型厂商的参数示例

SAC305SMT-5-500:助焊剂含量为11.5±1.0%,符合J-STD-005标准,适用于通用SMT贴片 。

SAC305焊锡丝:助焊剂含量为3%,但这是焊锡丝而非锡膏,其含量逻辑不同(焊锡丝需更高流动性)。

免洗焊锡丝:助焊剂含量为2.5%,但属于焊锡丝类别,与锡膏不可直接类比 。

 工艺验证与优化方法;

 1. 关键测试指标

润湿性测试:通过润湿平衡法测量焊料在铜箔上的铺展面积,确保助焊剂含量足以清除氧化层。

残留测试:使用离子污染测试仪(如ROSE测试)验证残留量是否符合IPC标准。

焊点拉力测试:评估焊点机械强度,排除因助焊剂不足导致的虚焊或强度不足。

2. 动态调整策略

回流焊温度曲线:高温段(217℃以上)时间延长时,可适当降低助焊剂含量以减少挥发物。

PCB表面处理:对于OSP(有机焊盘保护)处理的PCB,助焊剂含量可降低至10%-12%;对于ENIG(化学镍金)表面,可能需提高至13%-15%以增强活性。

 异常情况与风险提示;

 1. 含量过低的风险

若含量低于10%,可能导致润湿性差(焊点不饱满)、氧化膜残留(虚焊)或印刷塌陷(细间距元件短路)。

2. 含量过高的隐患

若含量超过15%,可能引发气孔率升高(挥发物滞留)、焊球飞溅(流动性过强)或绝缘性能下降(非清洗工艺)。

SAC305锡膏的助焊剂含量以需根据以下因素动态调整:

工艺类型:印刷取上限,点胶取下限。

厂商配方:不同助焊剂体系(如无卤、高活性)会影响最优比例。

应用场景:高温、高可靠性需求可能需微调含量。

实际生产中,建议通过工艺验证确定最佳值,并优先参考厂商提供的技术文档(如产品承认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