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电话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生产厂家详解无铅锡膏的一般怎么使用?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返回列表

无铅锡膏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储存-处理-印刷-焊接-检测”全流程规范,尤其在汽车电子场景中,需兼顾工艺稳定性与焊点可靠性(抗振动、耐温变等)步骤及关键要点:

前期准备:储存与解冻

无铅锡膏的性能(润湿性、黏度)易受温度和时间影响,前期处理是基础:

 1. 储存条件

温度:0-10℃冷藏(避免冷冻,低于0℃会导致助焊剂中的树脂/活性剂结晶失效)。

保质期:未开封状态下6个月(从生产日起算,超过3个月建议提前做性能测试)。

防护:密封保存,避免与其他化学品混放,防止助焊剂被污染(如油脂、灰尘会降低润湿性)。

2. 解冻处理

取出后室温静置2-4小时(25℃±3℃),禁止加热解冻(如微波炉、热风枪),否则会导致锡膏表面凝结水汽,焊接时产生飞溅/气孔。

解冻后禁止立即开封:需待锡膏温度与室温一致(用红外测温仪确认表面温度≈环境温度),避免空气中的水汽遇冷锡膏凝结成水,混入锡膏。

 锡膏搅拌:确保均匀性

 锡膏由合金粉末(占比85-90%)和助焊剂(10-15%)组成,长期静置后会分层(粉末下沉、助焊剂上浮),需通过搅拌让两者混合均匀:

 1. 搅拌方式

机器搅拌(推荐):使用锡膏搅拌机,参数为1000-1500rpm,1-3分钟(根据锡膏量调整,500g锡膏约2分钟)搅拌时需盖紧容器,防止助焊剂挥发。

手动搅拌(应急):用不锈钢刮刀沿容器壁顺时针搅拌,动作轻柔(避免引入气泡),持续5-8分钟,直至锡膏呈均匀“奶油状”(无颗粒感、无分层)。

2. 判断搅拌效果

取少量锡膏在刮刀上,倾斜45°时能缓慢流动(黏度约100-200Pa·s,用黏度计实测),无块状凝结或稀稠不均。

搅拌后有气泡,需静置5-10分钟让气泡消散,否则印刷时会产生空洞。

 印刷:精准涂覆锡膏

 印刷是将锡膏转移到PCB焊盘的关键步骤,直接影响焊点形状(焊盘上锡量、一致性),需匹配汽车电子的精密元件(如0402芯片、BGA、QFP):

 1. 钢网选择

材质:不锈钢(厚度0.12-0.15mm,汽车电子常用,兼顾细间距与上锡量),开孔需与PCB焊盘匹配(开孔尺寸≈焊盘尺寸的90-95%,防止桥连)。

开孔形状:圆形(常规焊盘)、方形(QFP引脚)、异形(BGA焊球对应开孔需略小于焊球直径,避免锡膏过多)。

2. 印刷参数设置

刮刀:聚氨酯材质(硬度60-80 Shore A),角度45°-60°,压力5-15N(根据钢网厚度调整,薄钢网用小压力,防止锡膏被挤出开孔外)。

速度:10-50mm/s(细间距元件如0.5mm pitch QFP,速度≤20mm/s,避免锡膏拖尾)。

脱模:钢网与PCB分离速度2-5mm/s(缓慢脱模,防止锡膏被带起导致少锡)。

3. 印刷后检查

外观:用放大镜或AOI检测,要求“无少锡(焊盘上锡≥90%)、无多锡(锡膏不溢出焊盘边缘)、无桥连(相邻焊盘间无锡膏连接)、无气泡/针孔”。

若有缺陷,用无尘布蘸专用清洗剂(如异丙醇)擦拭后重新印刷,禁止直接用刮刀刮除(易导致焊盘污染)。

 贴片:精准对位

 将元件(电阻、芯片、传感器等)贴装到已印刷锡膏的焊盘上,需保证位置精度,避免焊后偏移或短路:

 1. 设备与参数

用贴片机(精度±0.05mm),吸嘴选择匹配元件尺寸(如0402元件用0.6mm吸嘴,BGA用专用圆形吸嘴)。

贴装压力:5-30g(根据元件重量调整,轻元件如LED用小压力,防止压塌锡膏;重元件如BGA用稍大压力,确保锡膏与焊球接触)。

2. 关键要求

元件引脚/焊球需完全覆盖焊盘上的锡膏(偏移量≤1/4焊盘宽度,否则易虚焊)。

贴片后需在1小时内进入回流焊(避免锡膏暴露在空气中过久,助焊剂挥发导致润湿性下降)。

回流焊:形成可靠焊点

 无铅锡膏熔点高于传统锡铅(如SAC305熔点217℃),需通过精准的温度曲线实现“熔化-润湿-凝固”,确保焊点无缺陷(气孔、冷焊、IMC过厚等):

 1. 回流曲线设计(以SAC305为例)

预热阶段(25℃→150-180℃):升温速率≤3℃/s(防止助焊剂快速挥发导致锡膏飞溅),持续60-120秒(去除锡膏中的溶剂,活化助焊剂)。

恒温阶段(150-180℃保持):时间60-90秒(让助焊剂充分去除焊盘/元件引脚的氧化层,同时避免助焊剂提前耗尽)。

回流阶段(180℃→峰值温度):升温速率≤2℃/s,峰值温度240-250℃(高于熔点20-30℃,确保完全熔化),且熔点以上时间(TAL)控制在40-60秒(过短导致润湿不足,过长导致IMC过厚或焊点脆化)。

冷却阶段(峰值→25℃):降温速率3-5℃/s(快速冷却可细化晶粒,提升焊点强度,避免缓慢冷却导致的疏松)。

不同合金曲线差异:Sn-Bi系列(熔点138℃)峰值温度180-200℃,TAL 20-30秒;Sn-0.7Cu峰值230-240℃。

2. 炉内环境

氮气保护(可选,汽车电子高可靠性需求时用):氧含量≤500ppm,减少焊接时的氧化,提升润湿性(尤其对Sn-Cu等润湿性较差的合金)。

检测与后处理;

 1. 焊点检测

外观检查:用显微镜看焊点是否饱满(呈“弯月形”),无桥连、虚焊(焊盘与引脚间无间隙)、针孔(直径≤0.1mm且数量≤1个/焊点)。

无损检测:X-ray检测BGA、CSP等底部焊点,确保无空洞(空洞面积≤15%/焊点)。

可靠性测试:抽样做拉力测试(SAC305焊点抗拉强度≥45MPa)、热循环测试(-40℃~125℃,1000次循环后无裂纹)、振动测试(10-2000Hz,10g加速度,持续10小时无脱落)。

2. 剩余锡膏处理

印刷后剩余的锡膏(未接触空气超过2小时)可回收,用干净容器密封,标记“二次使用”,且需与新锡膏按1:3混合(避免性能下降),最多重复使用2次。

超过24小时未使用的锡膏(或已多次解冻)需报废,禁止倒回原瓶(防止污染新锡膏)。

 关键注意事项(汽车电子特殊要求)

 避免“冷焊”:回流峰值温度不足会导致锡膏未完全熔化,焊点呈灰色、无光泽,需通过炉温跟踪仪(K型热电偶)实时监控PCB表面温度(而非炉内空气温度)。

控制IMC厚度:焊点与焊盘界面的金属间化合物(IMC,如Cu6Sn5)厚度需≤5μm(过厚会导致焊点脆化),通过优化回流时间(TAL不宜过长)实现。

防静电:锡膏中的助焊剂多为绝缘性,印刷/贴片过程需接地(阻抗10^6-10^9Ω),防止静电损坏ECU、传感器等精密元件。

 可确保无铅锡膏在汽车电子组装中形成满足AEC-Q100标准的高可靠性焊点,适配长期振动、宽温区(-40℃~150℃)的工况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