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电话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详解高温环境下无铅锡膏的可靠性测试与研究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返回列表

高温环境下无铅锡膏的可靠性是电子制造领域(尤其是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高温应用场景)的关键研究课题。

无铅锡膏因环保要求替代传统铅锡膏后,在高温下的稳定性、焊点可靠性等面临更大挑战。

从影响机制、测试方法、关键研究方向三方面展开分析:

高温环境对无铅锡膏可靠性的核心影响机制;

 无铅锡膏的核心成分是无铅合金粉末(如Sn-Ag-Cu/SAC、Sn-Cu、Sn-Ag等)和助焊剂,高温环境(通常指工作温度≥85℃,极端场景达150℃以上)会通过以下机制破坏其可靠性:

 1. 焊点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粗化

无铅合金与基材(如Cu引脚、Ni/Au镀层)在高温下会加速反应,生成IMC(如Cu₆Sn₅、Cu₃Sn)。

IMC是焊点连接的核心,但高温会导致IMC层持续增厚且晶粒粗化:

Cu₃Sn脆性更高,高温下易在IMC与Cu基材界面形成缝隙,降低焊点强度;

过厚的IMC(如超过5μm)会导致焊点韧性下降,抗热冲击能力显著减弱。

2. 焊点热疲劳与开裂

高温环境下,电子组件(芯片、基板、焊点)因热膨胀系数(CTE)不匹配产生持续热应力。

无铅合金(如SAC)的熔点高于传统Sn-Pb(217℃ vs 183℃),焊点初始应力更大,高温下循环热应力易导致晶界滑移、微裂纹萌生并扩展,最终引发焊点断裂。

3. 助焊剂残留与氧化

高温会加速助焊剂中活性成分(如有机酸、胺类)的挥发或分解,若残留的助焊剂在高温下氧化,会形成绝缘性杂质,导致焊点接触电阻上升;同时,高温下焊点表面锡层易氧化生成SnO₂,进一步加剧接触不良。

4. 蠕变失效

无铅合金在高温(尤其接近其熔点0.6-0.8倍,如SAC熔点217℃,高温环境达120-170℃)和持续应力(如元器件重力、振动载荷)下会发生蠕变(缓慢塑性变形),表现为焊点逐渐变薄、颈缩,最终因截面积不足失效。

 高温环境下无铅锡膏的可靠性测试方法;

 针对上述失效机制,可靠性测试需结合宏观性能验证与微观结构分析,核心方法包括:

 1. 环境模拟测试(模拟实际高温工况)

 高温恒温老化测试

将焊接后的组件置于恒温箱(如125℃、150℃),持续1000-5000小时,定期检测焊点的剪切强度、拉伸强度(通过万能试验机)和接触电阻(四探针法),评估性能衰减速率。

关键指标 :强度保留率(如老化后强度≥初始值的80%)、电阻变化率(≤10%)。

热循环测试

模拟高低温交替的极端环境(如-40℃~125℃,循环1000-3000次,每循环30-60分钟),通过光学显微镜或X射线检测观察焊点裂纹萌生与扩展,统计失效循环次数(中位失效寿命B10)。

标准参考 :IPC-TM-650 2.6.7(热循环测试方法)。

高温振动复合测试

结合高温(如100℃)与正弦/随机振动(10-2000Hz,加速度10-30g),模拟汽车、航空等场景的振动载荷,通过声学扫描显微镜(SAM) 检测焊点内部空洞(空洞率≥20%视为失效)。

 2. 微观结构表征(揭示失效根源)

 IMC层分析

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 观察焊点界面IMC的厚度、成分与形貌:

测量Cu₆Sn₅/Cu₃Sn层厚度,评估高温下的生长速率(如150℃下SAC/Cu界面IMC生长速率需≤0.1μm/h);

观察IMC是否出现裂纹、孔洞(如Cu₃Sn层与Cu基材间的分离)。

焊点金相分析

通过金相切片、研磨抛光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焊点内部组织(如锡晶粒大小、合金相分布),高温老化后若出现晶粒异常粗大(如>50μm),表明焊点韧性下降。

蠕变测试

在高温(如125℃)下对焊点施加恒定应力(如5-10MPa),记录变形量随时间的变化,计算蠕变速率(如≤1×10⁻⁷/h),评估长期高温下的抗蠕变能力。

关键研究方向与优化策略;

提升高温环境下无铅锡膏的可靠性,需从合金成分、工艺参数、应用适配三方面突破:

 1. 无铅合金成分优化

传统SAC合金(如SAC305)高温抗蠕变能力不足,研究表明:添加Sb(0.5-2%) 可细化晶粒、提高IMC稳定性;添加Bi(1-3%) 可降低熔点(缓解焊接应力),但需控制含量避免脆性增加;

开发高温专用合金(如Sn-Ag-Cu-Sb),其150℃下的蠕变速率可降低至SAC305的1/3。

2. 助焊剂配方改进

采用高温稳定性树脂(如聚酰亚胺改性树脂)替代传统松香,减少高温下的挥发与氧化;

增加活性抑制剂(如有机硅烷),抑制Cu₃Sn的过度生长,减缓IMC粗化。

3. 焊接工艺参数优化

回流焊峰值温度需精准控制(如SAC合金建议245-255℃),避免高温导致IMC初始层过厚;

延长冷却速率(如5-10℃/s),细化焊点晶粒,减少热应力残留。

4. 应用场景适配设计

对高温场景(如汽车发动机舱),优先选用Ni/Au镀层基材(Ni可阻碍Cu向焊点扩散,减缓IMC生长),而非纯Cu基材;

优化焊点结构设计(如增加焊点体积、采用圆角过渡),降低热应力集中。

高温环境下无铅锡膏的可靠性核心在于抑制IMC粗化、抵抗热疲劳与蠕变。

通过“成分优化-工艺控制-测试验证”的闭环研究,结合微观

详解高温环境下无铅锡膏的可靠性测试与研究(图1)

结构分析与宏观性能测试,可显著提升其在高温场景的适用性,为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的无铅化应用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