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厂家详解无铅高温锡膏和传统含铅锡膏的焊接性能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9
无铅高温锡膏(以主流的Sn-Ag-Cu合金为例)与传统含铅锡膏(Sn-Pb合金)的焊接性能,核心差异体现在润湿性、温度敏感性、焊点形态、工艺容错率等方面,直接影响焊接过程的稳定性和焊点质量关键维度对比:
润湿性:含铅更优,无铅需“强化弥补”
润湿性是焊锡在被焊表面(元器件焊端、PCB焊盘)铺展的能力,直接决定焊点是否能均匀覆盖、避免虚焊。
传统含铅锡膏:
Sn-Pb合金中,铅(Pb)能显著降低焊锡的表面张力(约400-450 mN/m),加上焊接温度低(210-230℃),焊锡流动性好,对氧化层的“穿透力”强。
润湿性评级(按IPC标准)通常为1级(优),即使焊盘或焊端有轻微氧化,仍能快速铺展,形成连续、均匀的焊角。
无铅高温锡膏:
Sn-Ag-Cu合金的表面张力更高(约500-550 mN/m),且焊接温度高(240-260℃)——高温会加速焊盘/焊端氧化,反而增加润湿难度。
若不优化助焊剂,润湿性评级通常为2级(中),可能出现“缩锡”(焊锡收缩成球)或“焊角不饱满”。
无铅高温锡膏的助焊剂需添加更强活性成分(如有机酸、少量卤素),通过化学作用去除氧化层,间接提升润湿性。
焊接温度窗口:含铅更宽,无铅“容错率低”
焊接温度窗口指“焊锡完全熔化且不损伤元器件”的温度范围,直接影响工艺稳定性。
传统含铅锡膏:
熔点低(183℃),焊接峰值温度通常设定在210-230℃(比熔点高30-50℃)。
温度窗口宽(约40-60℃),即使炉温波动±10℃,仍能保证焊锡完全熔化且不超过元器件耐热上限(多数元器件耐受250℃以上),工艺容错率高,适合批量生产。
无铅高温锡膏:
熔点高(217-220℃),焊接峰值温度需达240-260℃(比熔点高20-40℃)。
温度窗口窄(仅20-30℃):若温度低于240℃,焊锡可能未完全熔化(“半熔”导致虚焊);若超过260℃,易导致PCB基材变色、元器件焊端氧化(尤其是塑料封装、电解电容等耐热性差的元件),甚至出现“焊锡过熔流失”(焊点塌陷)。
对回流焊炉的温度控制精度要求极高(±2℃以内)。
焊点形态与缺陷风险:含铅更“稳定”,无铅需控“细节”
焊点的外观、结构直接反映焊接质量,与后续可靠性密切相关。
焊点外观:
含铅焊点:铅的存在使合金结晶更均匀,焊点表面通常光亮、平滑,焊角清晰(呈“C”形),目视检测时缺陷易识别。
无铅高温焊点:Sn-Ag-Cu合金结晶速度快,易形成“树枝状结晶”,表面多呈哑光或浅灰色,焊角稍钝(但强度更高),需通过显微镜确认是否存在内部气孔。
桥连与虚焊风险:
含铅锡膏:因润湿性好、温度低,焊锡流动性适中,在细间距(如0.5mm pitch)元器件中,桥连(相邻焊点焊锡连通)风险低;虚焊(焊锡未有效附着)概率<0.1%。
无铅高温锡膏:高温下焊锡流动性骤增(温度升高10℃,黏度下降约20%),细间距(<0.4mm)时易因“焊锡过量流动”导致桥连;同时,若助焊剂活性不足或温度不足,焊锡无法完全铺展,虚焊风险是含铅的2-3倍,需严格控制印刷厚度(±0.02mm)和炉温曲线。
气孔率:
含铅焊点:助焊剂挥发物在较低温度下缓慢释放,气孔率通常<1%(按焊点体积计)。
无铅高温焊点:高温下助焊剂挥发速度快,若冷却速率控制不当(过快),易导致挥发物被困在焊点内,气孔率可能升至2%-5%(需通过优化升温速率和保温时间降低)。
对元器件与PCB的兼容性:含铅更“友好”,无铅需“适配”
焊接过程的高温和化学作用,可能对元器件、PCB造成损伤,两者兼容性差异显著。
元器件耐热性:
含铅锡膏焊接温度低(210-230℃),对耐热性差的元器件(如电解电容、塑料封装IC、LED灯珠)兼容性好,几乎不会因高温导致元件内部开裂或性能衰减。
无铅高温锡膏焊接温度高(240-260℃),需元器件满足更高的耐热标准要求元件能耐受260℃/30秒),否则可能出现:塑料封装变形、LED芯片光衰、电解电容电解液蒸发等问题。
PCB与焊盘:
含铅焊接对PCB基材(如FR-4)的热损伤小,焊盘氧化风险低。
无铅高温可能导致PCB基材变色、分层(尤其厚板或多层板),且焊盘表面的OSP(有机保焊膜)或沉金层在高温下易分解,需选用耐高温的PCB处理工艺(如沉银或厚金)。
助焊剂依赖性:无铅需“更强活性”,残留风险更高
助焊剂的核心作用是去除焊盘/焊端氧化层,其活性与焊接性能直接相关:
传统含铅锡膏:因焊锡润湿性好、焊接温度低,助焊剂活性可较低(如RMA级,弱活性),残留少且腐蚀性低,多数场景无需清洗。
无铅高温锡膏:需助焊剂具备更强活性(如RA级,含卤素)以对抗高温下的氧化,但高活性助焊剂残留可能导致焊点腐蚀(尤其在潮湿环境中),因此对“免清洗”要求高的场景(如精密电子),需选用低卤素(<500ppm)或无卤素助焊剂,成本更高。
焊接性能的核心差异与适用场景;
维度 传统含铅锡膏 无铅高温锡膏(Sn-Ag-Cu)
润湿性 优(表面张力低,易铺展) 中(需强助焊剂弥补,高温氧化影响)
温度窗口 宽(容错率高) 窄(需精准控温,避免过热/未熔)
缺陷风险(桥连/虚焊) 低 高(细间距更明显)
元器件兼容性 好(低温柔和) 差(需耐高温元件)
助焊剂需求 低活性,残留少 高活性,残留风险高
适用场景:
含铅锡膏:对工艺简单性、成本敏感,且无环保要求的场景(如淘汰领域或特殊工业),依赖其焊接稳定性。
无铅高温锡膏:需满足环保法规(RoHS等),且对焊点高温可靠性要求高的场景(如汽车电子、工业控制),尽管焊接工艺更复杂,但能通过优化设备和参数实现稳定生产。
随着环保法规普及,无铅高温锡膏已成为主流,其焊接性能的短板可通过设备升级(高精度回流焊炉)、材料优化(低氧化焊粉、高性能助焊剂)和工艺管控(严格炉温曲线)弥补。
上一篇:详解无铅高温锡膏和传统含铅锡膏的使用寿命
下一篇:锡膏厂家详解无铅高温锡膏在汽车电子行业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