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膏厂家知名企业锡膏指定供应商

咨询电话 13342949886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动态

详解无铅锡膏印刷工艺参数优化(刮刀速度、压力、角度)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1 返回列表

无铅锡膏的印刷工艺是SMT生产中决定焊接质量的关键环节,刮刀速度、压力、角度是影响锡膏转移率(钢网开孔向PCB焊盘转移锡膏的比例)、图形完整性(无桥连、少锡、变形)的核心参数。

无铅锡膏(如SAC305)粘度普遍高于传统有铅锡膏(通常在100-300Pa·s,具体因型号而异),且对钢网与PCB的贴合精度更敏感,参数优化需结合锡膏特性、钢网设计(厚度、开孔)及元件类型(细间距/普通元件)综合调整,优化逻辑与参数范围:

刮刀速度:控制锡膏填充与溢出的平衡

 刮刀速度决定锡膏在钢网表面的流动时间和填充效率:速度过快,锡膏来不及充分填充钢网开孔,易导致“少锡”;速度过慢,锡膏在开孔内过度堆积,易从开孔边缘溢出,引发“桥连”或“图形变宽”。

 优化原则:

 与锡膏粘度匹配:高粘度锡膏(>250Pa·s)需稍慢速度(确保填充充分),低粘度锡膏(<150Pa·s)需稍快速度(避免溢出)。

与钢网开孔尺寸匹配:细间距元件(如0.4mm pitch QFP、CSP)的钢网开孔小(孔径<0.2mm),需 slower速度保证填充;大焊盘(如BGA焊盘直径>0.8mm)可适当加快速度,避免锡膏过量。

 推荐参数范围:

普通元件(0.5mm以上 pitch,焊盘宽度>0.3mm):20-40mm/s;

细间距元件(0.4mm以下 pitch,如0.3mm pitch IC):10-25mm/s;

超细间距(0.2mm以下 pitch,如PoP封装):5-15mm/s。

 问题调整:

 若出现“少锡/开孔未填满”:降低速度(如从30mm/s降至20mm/s);

若出现“桥连/图形边缘模糊”:提高速度(如从25mm/s增至35mm/s)。

 刮刀压力:确保锡膏转移充分且无过度挤压

 刮刀压力是锡膏从钢网开孔转移至PCB的核心驱动力:压力不足,钢网与PCB贴合不紧密,锡膏无法完全脱离开孔,导致“锡膏残留”(钢网底面有剩余)和PCB焊盘“少锡”;压力过大,刮刀会过度挤压锡膏,导致开孔内锡膏被“刮空”(图形变细),甚至损坏钢网(变形)或PCB(焊盘划伤)。

 优化原则:

 以“刚好刮净钢网表面锡膏”为基准,压力过小时钢网表面残留锡膏,过大时刮刀产生明显形变。

与刮刀材质匹配:橡胶刮刀(硬度70-90 Shore A)需稍大压力(橡胶弹性易形变);金属刮刀(硬质合金)需较小压力(刚性强,过度压力易损伤钢网)。

 推荐参数范围:

橡胶刮刀:5-15N/cm(按刮刀长度换算,如300mm长刮刀总压力约15-45N);

金属刮刀:3-10N/cm(总压力约9-30N,适合细间距,减少变形);

细间距场景(<0.4mm pitch):压力取下限(避免挤压导致开孔变形);

厚钢网(>0.15mm):压力取上限(确保锡膏突破钢网与PCB的间隙)。

 问题调整:

“钢网残留锡膏/PCB少锡”:增加压力(每次增加1-2N/cm,逐步测试);

“图形变细/焊盘划伤”:减小压力(优先检查刮刀是否磨损,磨损会导致压力分布不均)。

 刮刀角度:控制锡膏受力方向与接触面积

 刮刀角度(刮刀与钢网表面的夹角)影响锡膏的受力方向和刮刀与钢网的接触面积:角度越小(如45°),接触面积越大,锡膏受力更均匀,适合细间距(避免局部压力过大导致桥连);角度越大(如60°),接触面积越小,压力更集中,锡膏填充速度快,但易导致局部锡膏过量(适合粗焊盘)。

 优化原则:

 角度与开孔精度正相关:开孔越精细(如0.2mm以下),角度需越小(压力分布更均匀);

避免角度<45°或>60°:角度太小(如30°)会导致刮刀与钢网摩擦过大,锡膏易堆积;角度太大(如70°)会导致压力集中,锡膏易从开孔边缘挤出。

 推荐参数范围:

 普通元件(0.5mm以上 pitch):50-60°(兼顾效率与填充);

细间距元件(0.3-0.4mm pitch):45-50°(接触面积大,压力均匀,减少桥连);

超细间距(<0.3mm pitch):45°±2°(严格控制压力分布,避免开孔变形)。

 问题调整:

 若“细间距桥连”:减小角度(如从55°降至45°),增大接触面积以分散压力;

若“粗焊盘少锡”:增大角度(如从50°增至60°),集中压力促进填充。

 参数协同优化:多因素联动调试逻辑

 刮刀速度、压力、角度并非独立参数,需通过“固定变量法”逐步调试,结合锡膏检测(3D锡膏测厚仪)验证效果:

 1. 初始设置:

角度:先设为50°(通用中间值);

速度:按元件类型选中间值(如普通元件30mm/s,细间距20mm/s);

压力:从低到高逐步增加,直至钢网表面无残留锡膏(记录此时压力为基准值)。

2. 试印检测:

用3D测厚仪检测锡膏量(焊盘锡膏体积需在设计值±15%内)、图形完整性(边缘清晰,无缺角、桥连)。

3. 针对性调整:

若锡膏量不足(<设计值85%):先降低速度(增加填充时间),再适当增加压力(不超过基准值+20%);

若锡膏量过多(>设计值115%):先提高速度,再减小压力(不低于基准值-20%);

若细间距桥连:减小角度至45°,同时降低速度(避免锡膏溢出);

图形边缘模糊:增大角度至55-60°,同时提高速度(减少锡膏在开孔边缘的堆积)。

注意事项;

 1. 刮刀状态:橡胶刮刀需定期检查硬度(老化后硬度下降,需更换),金属刮刀需检查刃口平整度(磨损会导致压力不均);

2. 钢网与PCB贴合:参数优化需配合钢网张力(≥35N/cm)和PCB支撑平整度(避免局部间隙过大);

3. 环境影响:室温(20-25℃)和湿度(30-60%RH)波动会改变锡膏粘度,需同步监控并微调参数(如湿度>60%时,锡膏吸潮变粘,可适当提高速度)。

 无铅锡膏印刷参数优化的核心是“平衡填充效率与图形精度”:细间距场景需慢速度、小压力、小角度;普通场景可采用中速、中压、中角度。

通过“角度固定→压力基准→速度微调”的步骤,结合3D检测数据迭代优化,

详解无铅锡膏印刷工艺参数优化(刮刀速度、压力、角度)(图1)

可最大限度减少少锡、桥连等缺陷,为后续焊接可靠性奠定基础(参考标准:IPC-A-610H《电子组件的可接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