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锡膏回流焊温度曲线精准设定方法
来源:优特尔锡膏 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22
回流焊温度曲线的核心是“匹配锡膏特性+适配产品(PCB/元器件)耐热性”,通过精准控制升温速率、各阶段温度与时间,实现“无缺陷焊点成形”。
其设定需遵循“基础依据→阶段拆分→试焊校准”的逻辑,具体方法如下:
一、设定的2个核心依据(必须优先明确)
1. 锡膏供应商提供的“推荐温度曲线”
这是最基础的参考,需重点关注3个关键参数:
熔点(Tm):无铅锡膏(如SAC305)约217℃,有铅锡膏(Sn63Pb37)约183℃,回流段最高温度需高于熔点20-40℃(即“峰值温度”,如SAC305峰值235-255℃)。
活化温度范围:助焊剂活化剂起效的温度区间(通常120-180℃),需确保恒温段在此区间内停留足够时间(40-90秒)。
最高耐受温度(Tmax):超过此温度(如部分锡膏≤260℃)会导致助焊剂碳化、焊料氧化,或引发焊点脆化。
2. 产品(PCB+元器件)的耐热极限
元器件:热敏元件(如电容、IC)标注的“最高回流温度”(如MLCC通常≤260℃,BGA芯片可能要求≤245℃),峰值温度必须低于此值。
PCB:多层板、厚铜PCB的热传导慢,需延长升温/恒温时间;柔性PCB需控制冷却速率,避免变形。
三、3步试焊校准(关键:从“理论”到“实际”的落地)
1. 贴装测温元件
在PCB的“最难点”(热容量最大/散热最快处)贴装热电偶,如:
大尺寸BGA/QFN底部(热传导慢,易温度不足);
PCB边缘(散热快,易温度偏低);
热敏元件附近(监控是否超温)。
2. 初跑曲线并对比偏差
按上述参数初设曲线,跑完后对比“实测曲线”与“推荐曲线”:
若润湿不良(焊料不铺展):可能是恒温段时间不足/温度偏低,或回流TAL过短,需延长恒温时间/提高恒温温度。
若焊点有空洞:可能是预热段升温过快(溶剂暴沸),或回流峰值温度不足(气泡未排出),需降低预热升温速率/提高峰值温度。
若元器件损坏:峰值温度过高或升温速率过快,需下调峰值/降低升温速率。
3. 小批量验证并固化参数
调整后小批量生产,通过“X-Ray检测焊点空洞率”“推拉力测试焊点强度”验证可靠性:
空洞率需≤5%(行业通用标准);
推拉力值需符合产品规范(如≥50N),无焊点剥离、IMC层过厚(≤5μm)等问题,即可固化曲线参数。
2个关键注意事项
1. 测温点需具代表性:避免仅测PCB表面,必须测“焊点实际位置”(如元件引脚与PCB焊盘接触处),因表面温度与焊点内部温度可能相差5-10℃。
2. 曲线需动态调整:更换锡膏型号、PCB批次(厚度/材质变化)、元器件类型时,必须重新校准曲线,不可直接沿用旧参数。
上一篇:锡膏成分对焊接可靠性的影响机制核心研究点
下一篇:解决锡膏空洞问题的8个实战技巧